韩国人居然在美遭遇“奇耻大辱”信康配资,特朗普到底是怎么想的?这一幕会让谁的心里发怵?显然赖清德是无法逃避的一个角色。
日前,韩国一家在美电动汽车制造厂,被数百名美国执法人员“突袭”,当场就拘留了475人,其中约300人是韩国国民。在现场的录像中,能看到一群韩国员工仓皇逃窜,但最终还是被抓住,用铁链拴起来带走。
(美方抓捕韩国工人)
这场浩大的抓捕行动,被美国自夸为国土安全部调查局成立20年来“规模最大的单一现场执法行动”。那么,究竟是什么理由让美方如此“兴师动众”?
美国政府之前还大张旗鼓地宣称要重振本土汽车工业。韩国现代汽车集团顺势而为,向美国投资了76亿美元,新创造了1200个工作岗位。按理说信康配资,这可是个“抱着钱投奔”的好买卖,既关乎利益又彰显友好关系。然而,面对热情的投资者,美国为何突然翻脸不认人?
真相揭开之后,让人不得不感叹这是一场精心布局的圈套。特朗普及其政府的政策明确,光鲜靓丽的口号背后,是对移民法的不妥协执行,和对外国企业的严苛考验。
(韩企在美投资规模不小)
特朗普就此事表态,欢迎海外投资,以合法渠道引进人才,但希望更多美国工人受雇并受训,这无疑是把双刃剑:既吸引资金,又确保本地就业不受冲击。
在美方的政策支持下信康配资,美国制造业重建到底有多大诚意,我们不禁产生怀疑。现代汽车的困境或许是一面镜子,映射出美国对于所谓的“制造业回归”计划,更多是假象罢了。虽然两万亿美元的海外资金听上去不少,但用来实现供应链自主化,只是九牛一毛。没有政界的全力配合,这是一条难以走通的路。
韩方这次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——几十亿美元已经投入到美国,设备都调试好了,但合格员工却招不到位。他们企图打擦边球,让持商务签证的韩国员工上岗,却被美国政府逮个正着。于是,“带枪投靠”沦为笑谈,而那些兢兢业业想让工厂运转起来的韩国员工,结果成了牺牲品。
(韩企的遭遇,给赖清德敲响警钟)
如此一幕,会让谁心里直发怵?除了美国的一众盟友,赖清德也是逃不开的一个角色。要知道,赖清德多次推动台积电赴美建厂投资,他为的是什么?不就是想得到美国更多的支持?可是现在韩国企业的遭遇似乎预示着,这场游戏里,赢钱的只会是美国,必然会给赖清德敲响警钟,并且也正应了我们的那句话,“与美谋皮”必然不会有好下场。
赖清德若再不看清局势,那么台积电将步韩国企业的后尘。美国政府已撤销了台积电向大陆主要芯片厂运送必要设备的授权,彻底打击其在大陆的生产能力。更过分的是,美国突然终止台积电南京厂的“经验证最终用户”(VEU)资格,这意味着台积电在大陆市场的布局恐怕要面临空前挑战。
(台积电)
从台积电的角度来看,尽管南京厂的产能只占整体约3%,但其市场战略和长期布局不可小觑。即便台经济部门安抚说,影响有限,可是业内人士却担忧,这将是深远的产业发展挑战。台积电是否会被美国进一步限制?从长远来看,大陆市场需求仍将持续增长,调整策略和应对措施迫在眉睫。
这一系列事件让我们反思,特朗普口中所谓的“让美国再次伟大”,不过是一种幻想。在现实中,美国只是用高压手段扼杀竞争,维护其自认为的“无上控制权”。韩国企业的遭遇,台积电的困境,对所有渴望进入美国市场的外国企业都敲响了警钟:别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,美国市场不一定是金矿,更可能是一个随时可能翻脸的沼泽。
(特朗普只会为了利益剥削盟友)
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市场中,企业决策者们必须保持高度警觉,更重要的是衡量利益与风险的博弈。美国政策的变化莫测,使得一切看似稳定的合作都潜藏着风险。在此背景下,任何国家和企业都不能孤注一掷,而应在多元市场、多边合作中寻找出路,分散风险,确保不受制于人。
无论如何,韩方工人被抓事件的余波,会继续影响国际社会的投资信心,而这份影响,不只停留在韩国产业界,更深远地渗入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决策考量中。能否真正实现稳固的合作信康配资,将取决于各方在利益与原则上的深思熟虑和灵活应变。
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